登陸

聯(lián)系電話:010-53657609

首頁 培訓(xùn)課程 開班信息 店長大賽 就業(yè)對接 付費資訊 行業(yè)資訊

首頁 知識寶典 【小兒推拿】28個小兒推拿常用穴位

【小兒推拿】28個小兒推拿常用穴位

時間:2023-11-14 19:04:11 點擊:834 次

小兒推拿屬于中醫(yī)推拿的一種,通過對寶寶身體的穴位進行推拿,從而達(dá)到治愈疾病、緩解不適、促進身體健康成長的目的。小兒推拿常用的穴位,分為:頭面部、腰背部、胸腹部、上肢、下肢5個部分。
一、頭面部
1、百會穴

位置:百會穴很好找,在人的頭頂上,兩個耳朵尖連線的中點就是百會穴。
作用:對于孩子來講,百會穴是個好穴位。一是它可以醒腦開竅,由于百會穴在頭頂中心處,下面正對大腦,因此按摩這個穴位可以治療眩暈、頭痛、驚風(fēng)、癲癇、失眠;二是孩子久瀉、脫肛、遺尿等也常用到它。
常用操作:用大拇指按或揉,稱按百會或揉百會。
臨床應(yīng)用:治驚風(fēng)、煩躁,可與清肝經(jīng)、清心經(jīng)、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;治遺尿、脫肛,可與補脾經(jīng)、補腎經(jīng)、推三關(guān)、揉丹田等穴合用。
2、太陽穴
位置:太陽穴這個做過眼保健操的肯定都不陌生吧,它就在眉尾向后一寸的凹陷處。
作用:緩解頭痛、偏頭痛、眼睛疲勞、牙痛等疾病,可以振奮精神、止痛醒腦。
常用操作:兩拇指撓側(cè)自前向后直推,稱推太陽;用中指指端揉或運,稱揉太陽或運太陽。
注意:太陽穴很脆弱,此處的骨板厚度僅為1~2毫米,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份,受到打擊或擠壓,很容易形成骨折,骨折后可直接影響腦的功能。
3、天門穴
位置:天門穴不是一個點,是一條線,由小兒兩眉心向上直推至額上前發(fā)際處。
作用:可以緩解小兒感冒、發(fā)熱、頭痛、精神萎靡、驚恐不安等癥狀。
操作: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,稱推攢竹,又稱開天門。
4、坎宮(陰陽)
位置:坎宮也是線狀穴,自眉頭沿眉向眉梢成一橫線。
作用:可以緩解感冒發(fā)熱,醒腦、明目、止頭痛。
操作: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,稱推坎宮,又稱分陰陽。
5、囟門
位置:前額發(fā)際正中向上兩寸,百會穴前方骨陷中。寶寶的前囟門縫隙比較大,閉合的時間也就相對較晚,通常在寶寶一歲到一歲半之間會完全閉合,最晚應(yīng)該不會超過一歲半。
作用:緩解頭痛、驚風(fēng)、神昏、煩躁、鼻塞等。
操作:
(1)兩拇指自前發(fā)際中點向該穴輪換推(囟門未閉合時,僅推至邊緣,或沿囟門兩邊緣推),稱推囟門。
(2)揉法:以全手掌或拇指面輕揉(未閉合者,不宜用該法),稱揉囟門。
(3)摩法:以全手掌輕摩,稱摩囟門。
二、腰背部
1、大椎
位置:位于人體的頸部下端,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。
作用:緩解感冒、發(fā)熱、咳嗽等癥狀。
操作:用中指端揉,稱揉大椎。在穴位上提捏,至皮下輕度瘀血,對百日咳有一定療效。
2、肩井
位置: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之中點,肩部筋肉處。
操作:用拇指與食、中二指對稱用力提拿,稱拿肩井;用指端按其穴,稱按肩井。
作用:緩解感冒,發(fā)熱,上肢抬舉不利等癥。
臨床應(yīng)用:拿、按肩井能宣通氣血、發(fā)汗解表、臨床常與"四大手法"配合,治療外感發(fā)熱、無汗等癥。本法亦為治療的結(jié)束手法,稱總收法。
3、腎俞
位置:第二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常用操作:用食、中二指端揉,稱揉腎俞。
作用:常用于緩解腹瀉,遺尿,下肢痿軟乏力等癥。
4、脾俞
位置: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操作:用食、中二指端揉,稱揉脾俞。
作用:治療嘔吐,腹瀉,疳積,食欲不振,水腫,四肢乏力等癥。
臨床應(yīng)用:揉脾俞能健脾胃、助運化、祛水濕,多用于治療脾胃虛弱,乳食內(nèi)傷,消化不良等癥,常與推脾經(jīng)、按揉足三里等合用。
5、肺俞
位置:第三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操作:用兩拇指或食、中二指端揉,稱揉肺俞;用兩拇指分別自肩胛骨內(nèi)緣從上向下推動,稱推肺俞或分推肩胛骨。
作用:治療咳嗽,胸痛,胸悶等癥。
臨床應(yīng)用:揉肺俞、分推肺俞能調(diào)肺氣、補虛損、止咳嗽,多用于治療呼吸系統(tǒng)疾病。如久治不愈,加推補脾經(jīng)以培土生金,則效果更好。
6、脊柱
位置: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。
操作:用食、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,稱推脊;用捏法自下而上稱捏脊,每捏三下將背脊提一下,稱為捏三提一法。
作用:治療發(fā)熱,驚風(fēng),疳積,腹瀉等癥。捏脊能調(diào)陰陽、理氣血、和臟腑、通經(jīng)絡(luò)、培元氣,具有強健身體的功能,是小兒保健常用手法之一。
7、七節(jié)骨
位置:七節(jié)骨位于背部,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,成一直線處。
操作:用拇指橈側(cè)面或食、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推稱推上七節(jié)骨;自上而下作直推稱推下七節(jié)骨。
作用:主治泄瀉、便秘、脫肛等。
臨床應(yīng)用:推上七節(jié)骨能溫陽止瀉,多用于虛寒腹瀉、久痢等癥。臨床上常與按揉百會、揉丹田等合用,治療氣虛下陷引起的遺尿,脫肛等癥。推下七節(jié)骨能瀉熱通便,多用于腸熱便秘或痢疾等癥。
8、龜尾
位置:龜尾位于尾骨端下,在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。
操作: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,稱揉龜尾。
作用:主治泄瀉,便秘,脫肛,遺尿等病癥。
臨床應(yīng)用:揉龜尾能通調(diào)督脈之經(jīng)氣、調(diào)理大腸,本穴性平和,能止瀉,也能通便,多與揉臍、推七節(jié)骨等合用,治療泄瀉、便秘等癥。
三、胸腹部
1、天突
位置:天突穴位于人體頸部,當(dāng)前正中線上,兩鎖骨中間,胸骨上窩中央。
操作:用中指端按揉,稱按揉天突,用雙手拇、食兩指對稱擠捏,稱擠捏天突。
作用:治療咳喘胸悶,惡心嘔吐,咽痛等癥。
臨床應(yīng)用:按揉、擠捏天突,能理氣化痰、降逆止嘔,對因氣機不利、痰涎壅盛或胃氣上逆所引起的痰喘、嘔吐有效,若配合按揉膻中、運八卦、揉中脘等效果更佳。
2、膻中
位置:胸骨正中,兩乳頭連線中點。
操作:用中指端按揉、稱揉膻中;用兩拇指從本穴分推至兩乳頭,稱分推膻中;用食、中兩指自胸骨切跡向下推至劍突,稱推膻中。
作用:治療胸悶、痰鳴、喘咳、嘔吐、呃逆(打嗝兒)等癥。
3、脅肋
位置:腋部以下至十二骨部分,兩側(cè)下胸肋及肋緣部。
操作:用兩手掌從兩脅下搓摩至肋緣處,稱搓摩脅肋,又稱按弦走搓摩。
作用:可以緩解胸悶,脅痛,痰喘氣急,疳積等癥。
臨床應(yīng)用:搓摩脅肋,能順氣化痰、除胸悶、消積滯,對小兒因食積、痰壅氣逆所至的胸悶、腹脹、氣喘等有效。
4、中脘
位置:臍上4寸,位于劍突與肚臍連線的中點處。
操作:用指端或掌根按揉,稱揉中脘。用掌心或四指摩,稱摩中脘。自喉向下推至中腕,稱推中脘。
作用:緩解腹脹,腹痛,嘔吐,瀉泄,食欲不振等癥。
臨床應(yīng)用:揉、摩中脘能健脾和胃、消食和中、對腹脹、腹痛、瀉泄、嘔吐、食欲不振等有效,多與按揉足三里、推脾經(jīng)合用。推中脘能降逆止嘔,常用于治療胃氣上逆、噯氣嘔惡等癥。
5、天樞
位置:在腹中部,距臍中左右2寸處。也就是肚臍兩旁大約三指處。
操作:用食、中二指揉,稱揉天樞。
作用:治療腹脹,腹痛,腹瀉,便秘等癥。
臨床應(yīng)用:揉天樞能理氣消滯、調(diào)理大腸,多用于治療因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、嘔吐、食積、便秘等癥。
6、肚角
位置:位于臍下2寸,旁開2寸。
操作:用拇、食、中三指,由臍向兩旁深處拿捏,一拿一松為一次,稱拿肚角。
作用:治療腹痛,腹瀉,便秘等癥狀。
臨床應(yīng)用:拿捏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,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應(yīng)用,特別是對寒痛、傷食痛效果更佳。
四、上肢
1、脾經(jīng)
位置:拇指末節(jié)螺紋面或拇指橈側(cè)緣,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線。
操作:①直推法:從指尖推到指根,稱為補脾經(jīng)。②從指根推到指尖,稱為清脾經(jīng)。③旋推法:在寶寶拇指一面旋轉(zhuǎn)推,順時針方向為補,逆時針方向為泄。
作用:補脾經(jīng)可以健脾胃,補氣血。清脾經(jīng)可以清熱利濕,化痰止嘔。清補脾經(jīng)一起和胃消食、增進食欲。
2、胃經(jīng)
位置: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(jié)或大魚際橈側(cè)緣赤白肉際,由掌根至拇指根呈一直線。
操作:用拇指從掌根推向拇指根稱為清胃經(jīng),反之為補胃經(jīng)。
作用:補胃經(jīng)可以健脾胃,助運化。清胃經(jīng)可以清熱化濕,和胃降逆,除煩止渴。臨床應(yīng)用:補胃經(jīng)常用于脾胃虛弱,消化不良,腹脹納呆。清胃經(jīng)常用于嘔惡,脘腹脹滿,發(fā)熱煩渴,便秘納呆,衄血等實證。
3、肝經(jīng)
位置:食指末節(jié)螺紋面或食指掌面,由指根至指尖呈一直線。
操作:用拇指指腹由指根推向指尖為清肝經(jīng)。
作用:平肝瀉火,息風(fēng)鎮(zhèn)驚,解郁除煩。臨床應(yīng)用:清肝經(jīng)常用于驚風(fēng),抽搐,煩躁不安,五心煩熱等實證。
4、肺經(jīng)
位置:無名指末節(jié)螺紋面或無名指掌面,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線。
功效:補肺經(jīng):補肺氣。清肺經(jīng):宣肺清熱,疏風(fēng)解表,止咳化痰。
臨床應(yīng)用:補肺經(jīng)常用于虛性咳喘,遺尿,自汗,盜汗等。清肺經(jīng)常用于臟熱喘咳,感冒發(fā)熱,便秘等實證。
五、下肢
1、箕門
位置:大腿內(nèi)側(cè)、膝蓋上緣至腹股溝成一直線。
操作:用食、中二指自膝蓋內(nèi)側(cè)上緣推至腹股溝。
作用:緩解小便短赤,尿閉,水瀉等癥。
臨床應(yīng)用:推箕門性平和,有較好的利尿作用。
2、足三里
位置:外側(cè)膝眼下三寸,股骨外側(cè)約一橫指處。
操作:用拇指輕輕按揉。
作用:治療腹脹,腹痛,嘔吐,瀉泄等癥。
3、三陰交
位置:內(nèi)踝尖直上三寸處,大約腳踝上四指處。
操作: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。
作用:治療遺尿,尿閉,小便短赤澀痛,消化不良等癥。
4、涌泉
位置:足掌心前1/3凹陷處。
操作:用拇指端按揉,稱揉涌泉。用兩拇指面輪流自足根推向足尖,稱推涌泉。
作用:緩解發(fā)熱、嘔吐、腹瀉、五心煩熱。
注意:由于寶寶肌膚嬌嫩、神氣怯弱,因此在推拿治病時,特別要注意手法,強調(diào)輕柔、滲透,要求輕快柔和,平穩(wěn)著實。一定不要過力!

微信掃碼登陸

ww视频网站看禁 片_日韩第一页_亚洲视频福利_超碰x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