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總課次:12
學習人數:30494

總課次:12
學習人數:37738

總課次:13
學習人數:22139

總課次:6
學習人數:23943

總課次:6
學習人數:23500

總課次:10
學習人數:25170

總課次:10
學習人數:24041

總課次:10
學習人數:23612

總課次:12
學習人數:23936

總課次:16
學習人數:24036

總課次:15
學習人數:75685

總課次:8
學習人數:23872

總課次:9
學習人數:23805

總課次:10
學習人數:37248

總課次:7
學習人數:28603

總課次:12
學習人數:37041

總課次:4
學習人數:26328

總課次:9
學習人數:23158

總課次:9
學習人數:26367

總課次:15
學習人數:30464

總課次:10
學習人數:24258

總課次:12
學習人數:24838

總課次:20
學習人數:23805

總課次:8
學習人數:23352

總課次:8
學習人數:23016

總課次:7
學習人數:23693

總課次:5
學習人數:23465

總課次:8
學習人數:23609

總課次:9
學習人數:28118

總課次:12
學習人數:24464

總課次:12
學習人數:27508

總課次:10
學習人數:30262

總課次:12
學習人數:26459

總課次:6
學習人數:25887

總課次:11
學習人數:26012

總課次:12
學習人數:21362

小兒推拿課程培訓
總課次:15
學習人數:30463
課程價格:¥
小兒推拿是建立在祖國醫(yī)學整體觀念的基礎上,以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等學說為理論指導,運用各種手法刺激穴位,使經絡通暢、氣血流通,以達到調整臟腑功能、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。
小兒推拿的治療體系形成于明代,以《保嬰神術按摩經》等小兒推拿專著的問世為標志。小兒推拿的穴位有點狀穴、線狀穴、面狀穴等,在操作方法上強調輕快柔和、平穩(wěn)著實,注重補瀉手法和操作程序,對常見病、多發(fā)病均有較好療效,對消化道病癥療效尤佳。
吳師機指出“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”,小兒推拿的治療法則與內治法基本一樣,謹守病機,以期治病求本,調整陰陽,扶正祛邪。在中醫(yī)基礎理論的指導下,廣泛應用于小兒泄瀉、嘔吐、食積、厭食、便秘、腹痛、脫肛、感冒、咳嗽、哮喘、發(fā)熱、遺尿、夜啼、肌性斜頸、落枕、驚風等疾病,有較好的效果。
推拿介質是指在推拿施術穴位的皮膚涂敷不同劑型的滑潤劑。介質能發(fā)揮推拿和藥物的綜合治療作用,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,也能滑潤、保護皮膚,使手法更加靈活自如。一般來說,病屬表證,多選用解表藥,如蔥汁、姜汁、薄荷汁等;屬血瘀,宜選用活血化瘀類藥物,如紅花雞油膏等;屬熱證,則選用寒涼藥物作介質,如薄荷汁、豬膽汁、淡竹葉浸液。
由于小兒肌膚嬌嫩、神氣怯弱,因此在推拿治病時,特別要注意手法,強調輕柔、滲透,要求輕快柔和,平穩(wěn)著實。
操作的基本手法有:推法、揉法、按法、摩法、掐法、搓法、拿法、運法、捏法、擦法、搗法、捻法、刮法、搖法、拍法。除了基本手法外,在幾百年的臨床實踐中,醫(yī)家逐步總結出一些有固定程序且有特定名稱的操作方法,這些操作方法往往是用一種手法在一個穴位或幾個穴位上進行,故現稱“復式操作法”,如黃蜂入洞、打馬過天河、運水入土等。